2024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3月的最后一周是香港文化艺术领域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202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完美落幕。FT、FT中文网作为重要媒体合作伙伴,全程参与了本次艺博会的主要活动。作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之一,今年的#HKArtBasel国际顶级艺廊全面回归,诸多当代艺术名家重要的作品出现在展览现场,年轻艺术家和新参展画廊也带来丰富的、有新意的创意作品。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艺博会更加凸显“在变革之后重新连接彼此的”价值和意义。来自全球240余家画廊和诸多当代知名艺术家、藏家代表齐聚香港,香港巴塞尔再次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年度风向标。

3月28日、29日下午,FT中文网在#HKArtBsel太古地产Lounge主办了两场中文对话沙龙。此次FT中文网带来“AI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价值与表达”、“从80到00:新生代的艺术创作与收藏价值体系”两个不同主题,通过链接艺术生态不同领域的先锋代表人物,激发大家对当下艺术市场的商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思考,为这个亚洲最具活力的艺术博览会带来更丰富多元的注释。

亲爱的会员,您的账户近期在多台设备上异常登录。您的账户仅限您本人使用,如不是您本人操作,可能您的账号已泄漏。请您尽快进行如下操作:
为了保护您的利益,我们已经暂时锁定您的订阅账户,如有疑问,请联系客服。
亲爱的会员,您的账号近期在多台设备上频繁异常登录。您的账户仅限您本人使用。为了保证您的利益,该账户已被暂时锁定。您可以:
AI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价值与表达

AI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价值与表达

AI大模型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在艺术创作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与AI共创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作品。当新的创作方式出现时,衡量艺术的价值标准都需要一个时间来“再定义”或“扩容”。艺术家们总是心怀好奇,最先尝试利用各种新的技术来丰富创作语言,突破创作形式,画廊、艺博会、藏家们应该如何迎接这有史以来最快速发生的、波及面最广泛的AI革命呢?

张延,FT中文网出版人

虽然AI的设计工具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的工作中,但是这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因为真正的艺术需要有明确的创意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工具性的、重复性的工作。AI可以帮助艺术家激发更多潜才能,而不是工匠技能的简单替代。虽然我们讨论过很多次面对AI快速迭代的不可知,我们会产生焦虑,但是我坚持认为只有拥抱技术,让技术为我们赋能,情绪、智慧、爱都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宝贵的独特价值,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会利用AI创作出崭新的艺术门类。

张然,今日美术馆馆长

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保持开放的心态,利用技术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从美术馆的角度,如何利用新的技术(AI、大数据等等)帮助美术馆更好地为观众带来更完整、多维的参观体验,更好地去解析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是技术可以为美术馆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尽管大家对科技发展的未来存在某种程度的畏惧,但是不可否认AIGC等人工智能会帮助艺术家低成本且高效的实现更多的可能性。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积极融入技术与创作的融合变化中。期待看到未来的艺术家迎接AI带来的挑战,激发更多创新思维,掀起艺术史的新篇章。

AI是给人类插上的翅膀,我们正在学习如何运用这双翅膀,借用它的力量,煽动更大的风力。

孙博涵,SBHstudio创始人、策展人

AI不仅缩短了创作者的创作时间,而且也缩短了从“灵感”到“作品”的呈现距离。人工智能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借用编码时代的一个词“全栈式”的艺术家将会陆续出现。就像程序员可以同时涉足前端、后端一样,一个艺术家也可以涉足编程、绘画、雕塑、电影或更多的创作领域。虽然目前对数字艺术的价值还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是我相信当AGI真正到来的时候,“注意力经济”会成为硅基文明时代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真正的数字艺术正是这个价值标准的流动性资产。

朱永磊,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战略业务主席

由于柏拉图认为,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只是完美的“理念”的一个投影,而绘画更只是对这个投影的描摹。因此从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画家的地位一直只是工匠而已。而在过去500年的艺术史里,有过两次重要的“灵魂拷问”:16世纪初,西方艺术史的奠基人瓦萨里自问自答:“绘画、雕塑可以算是艺术吗?”他的答案是,具备优秀的disegno素养的画家,当然是艺术家!到了1917年,杜尚用一个倒置的小便器,提出了第二个直击灵魂的问题:那什么是艺术?或者说,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从而掀开了整个“当代艺术”的新篇章。

目前最热门的AI技术当然是大模型。然而,使用大模型AI进行艺术创作,就像其他的生产力工具一样,它可以帮助艺术家提高创作能力和效率能力的下限,但是由于大模型自身的局限,它未必能够提升人类艺术家的水平上限。在目前的阶段,人类艺术家仍然牢牢把握艺术创作一头一尾两个关键环节:“创意”,以及“选择”。

从瓦萨里到杜尚,虽然艺术的边界和面目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艺术家”,仍然是一个神灵一般的存在。如果真如许多专家所预测的,再过5-10年的时间,我们可能会迎来真正的AGI时代。到那个时候,AI甚至有可能会挑战人类艺术家在“创意”和“选择”环节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正面对艺术界500年来的第三个“灵魂拷问”:“艺术家是什么?”
从80到00:新生代的艺术创作与收藏价值体系

从80到00:新生代的艺术创作与收藏价值体系

2023年开始,80/90甚至是00后青年艺术家群体迅速进入当代艺术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新生代艺术家中,很多人既是创作者也同时是藏家,他们有自己的语境和价值体系,他们有明确的行动目标。2024年香港巴塞尔也为大众呈现出更多元、独立的年轻艺术家生态全貌,作为艺博会的观众,如何在观看的同时,建立起对年轻艺术家的正确认知?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去理解作品?

张延,FT中文网出版人

今年的香港巴塞尔,我们既看到了现当代大师的很多作品,也看到很多新参展的画廊和艺术家,他们用新的媒介、作品在艺术的不同领域进行探索,为今年的艺博会带来很多有趣的元素。这几天的对谈活动中,很多朋友也谈到AI与艺术相促相生的关系,新的年轻一代艺术市场参与者(艺术家、藏家、画廊主们),他们都在勇敢地利用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去拓展学习边界,尝试新的创作主题和各种可能性。不难想象,明年当我们还回到这个展览现场的时候,会看到今天探讨的问题已经有新的答案产生,也会有更多新的问题聚焦,在Z世代的艺术生态中,存在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房方,星空间创始人

2024年的香港巴塞尔再次说明香港是亚洲的艺术市场中心,今年的博览会顶级画廊集体回归,很多重要的现当代作品都出现在展览现场。70-90年代的藏家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他们更关注与自己同时代的艺术家,以及作品与自己所产生的情感共鸣。20万-50万元人民币区间的作品对于青年藏家来说,是一个最活跃的购买区间,在这个范围内,有眼光的藏家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年轻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虽然现在“网红展”越来越多了,但是真正的艺术活动不应该盲目迷信“流量”,最终艺术品的交易市场还是要回归对艺术家和作品本身的专业判断。

钱进,苏富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拍卖行是需要培养“流量”的。新生代藏家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正在更多地参与到二级市场交易中,拍卖行需要满足新的需求、调整符合信息时代的经营策略。

过去几年,苏富比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线上、线下不同的服务场景来吸引更多的“流量”参与到市场中来,我们发现这些新的藏家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意愿。

同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藏中,年轻一代的收藏品位对于整个家庭的收藏决策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新世代藏家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壮大。面对他们的快速崛起,拍卖行、艺博会、画廊应该更多地交流合作,用更好的服务满足他们多元化的收藏需求。

鲍栋,北京当代艺术总监,策展人

从博览会组织方的视角去看2024年香港巴塞尔,我会更多地关注博览会展陈的细节变化;另外Discovery单元中第一次参展的画廊、艺术家他们带来什么新的东西,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这几天艺博会的人流量很大,我觉得从艺博会的角度讲,需要有“流量”的概念,对于博览会而言“大众”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应该是那些关心艺术、对艺术感兴趣的“大众”,只有这样的人群不断壮大发展,艺术市场的生态才能够有活力。今年的香港巴塞尔也会给2024年接下来的艺博会提供一些“风向标”的信号,北京当代也会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去探索、呈现具有自己特色的展示单元和艺术活动。

鞠婷,艺术家

作为艺术家,我会认真地去参加艺博会,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交流这种体验是无法被线上观看取代的。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真实地去反馈你所思考的社会问题,在参与而不是旁观中获得经验和反思,继而反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慢”的,但是它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也正是创作的魅力所在。作为80后的艺术家,我会更多地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作品与人的链接,以及人性和欲望这些本质的永恒的话题。

更多相关报道

艺术经济滋养的灵动上海

薛莉:艺术赋予上海原有硬件新的概念,让整个城市在艺术内容的映耀之下,有了新的解读。艺术城市需要长期耕耘,不是一二十年,而是更长时间的接力。

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Oh La La!”单元能否唤醒市场?

宋佩芬:随着博览会场地移师巴黎大皇宫,主办方推出了一个以“不同寻常”、“发人深省”和“难得一见”为特色的全新项目,以期重振交易热情。

艺术家劳伦斯•莱克利用AI探索机器人是否会感受到痛苦

2024年弗里兹艺术家奖的获得者创造了一个有情绪问题的“护理机器人”。

寻找日本“失落”的艺术

一家博物馆的关闭揭示了泡沫经济时期所获得的大量藏品,并警告企业变革即将到来。

对话冷林:北京的艺术生态依然生动

在这位北京公社的创始人眼中,影响艺术生态长期趋势的因素并非市场的起起落落,但画廊需要时刻面对“耕耘”与“狩猎”的冒险。

巴塞尔艺术展上的东方作品

宋佩芬:在2024巴塞尔艺术展开幕前夕,探访三家首次到访参会的画廊,了解他们将以何样策略向全球最资深的艺术藏家推荐东方作品。

对话周大为:艺博会的核心就是交易,我必需回归商业本质

在这位ART021的联合创始人看来,当下场面热烈的艺博会并非前途无忧。对于未来,他所能相信的还是优胜劣汰的逻辑。

艺术家玛丽莲•敏特:娇艳欲滴着挑衅反叛

薛莉:女人的身体、魅惑的唇、眼是敏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她说“我对看似浅薄的东西感兴趣,比如美丽和性”。

Fotografiska集团尤伦•罗斯:艺术机构如何平衡“情怀”与“营收”?

Luning Wang:这位Fotografiska集团的执行主席表示,艺术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首先应获得艺术界认可,其次才是商界的信任。”

里森画廊CEO:艺术家不分“中国的”和“外国的”

薛莉:与艺术家相处有丰富经验的Alex Logsdail强调,艺术家首先要有远大抱负和信念,同样重要的是,要让画廊信服这种信念。

以绘画作为最终选择:一位天才艺术家的短暂盛放

宋佩芬: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为一位富有才华,但饱受精神和心理问题折磨的艺术家举办回顾展。王俊杰的创作生涯和人生故事,与梵高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艺术品市场仍是“欧美有货,亚洲有钱”吗?

薛莉:在二级市场长袖善舞的厉蔚阁亚洲空间开年推出重磅展览。画廊联合创始人兼主席魏蔚客观分析今年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