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电影

《封神》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心理?

姚新勇:《封神1》牢牢束缚于“君臣大义-父子伦常”的双环铐中,只见帝王英雄叱咤风云,毫无独立、平等、自由之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迪性意义。

作为长度有限的影片,《封神1》自然不可能原作照单全收,必然要施以大力的删削、修改,由于《封神1》努力于“神话”与“史诗”的结合及帝王、英雄之人性化表现,因此大大压缩、简化了原作真人、道术的戏份。这是使得故事讲述更为集中、严肃,但却也更明晰固化了神仙帝王、英雄凡人之尊卑等级界线,失却了许多原作神人相通的趣味性,更是将凡人几乎从影片中皆尽抹去。限于篇幅且只举姜子牙下山一例述之。

小说原作姜子牙本志在修道成仙得永世不老,但师傅元始天尊命其下凡,代劳封神,辅佐明君。姜子牙万般不愿,怎奈师命难违,只得离开仙界下凡人间。子牙在遇到姬昌前,穷困潦倒,颇多艰难,甚至遭到妻子马氏埋怨轻贱。正所谓“子牙此际落凡尘,白首牢骚类野人”。相关章节颇为生动,即便纯陪衬性的过渡人物马氏,也刻画得相当生动。

但《封神1》却改为众神仙争相下凡救人间,子牙力请拔头筹,持“封神榜”率哪吒、杨戬下山。如此以来,本与神仙内斗直接相关的《封神榜》,就变成了一卷事关国家安危、人民命运的道具,数天尊、众神仙也变为差异无多的“救命菩萨”,就连哪吒那如此动人的形象,也从一开始就成了姜子牙的护卫、侍从,子牙、哪吒、杨戬三大下凡道人及众神仙真人,几乎都成了表达“君臣大义”“父子情仇”之“民族世界观”的机械装置,只剩下一个来由不明的申公豹在那里弄妖作法。神仙斗法、人间情趣、凡人困窘,所剩了了,或荡然无存。即便接下来的两集影片,或许会有更多神仙斗法的表现,但原作民间艺术的杂糅、丰富、反讽之魅力,几乎尽失。“神话”“史诗”拼装的最终结果,只成就了皇权威严、英雄成长的辉煌史诗。

五、“父子伦常”的跨文化嫁接

综上,《封神1》人性化改编的努力,今天视野的观照,神话、史诗的拼接,或许使得“纣王终于既丰满又性感,妲己不再是红颜祸水”,紧扣了英雄成长的主题,加之“封神榜只能由天下共主开启”等的改编,是使得影片比原作更为紧凑,“重塑天地秩序”,克服了原作的散漫、杂糅。但这些改编告诉我们的似乎并非什么抽象的“人类开始试图介入世界秩序的维护,不再做匍匐于天神威严下的奴仆”(本段引文与转述见豆瓣网站评论:《绝不是魔改!两万字拆解封神第一部:当之无愧的中国神话史诗》)。相反,我们却看到原作的杂糅、反讽,被换成了一副更为纯粹的枷锁,整部影片都牢牢地束缚于“君臣大义-父子伦常”的双环铐中,只见帝王英雄叱咤风云,凡夫俗子只能仰望观瞻,毫无任何独立、平等、自由之现代公民意识的启迪性意义。

之所以如此,原因多重,本文无从详析,但与影片对汉蒙传统文化自觉汲取直接相关。

导演乌尔善为蒙古族,不过其之前的影片与史诗、英雄、传统文化之严肃改编等并无多少关系,而这些则与编剧冉平关系密切。冉平的成名之作为长篇小说《蒙古往事》,它以《蒙古秘史》为本。大胆借用富于现代个体意味的“意绪独白”式的叙事技巧,在保留蒙古古典叙事神圣性的基础上,将一个天生圣主的故事,改造成了一个孩子从苦难、野蛮、战争的环境中成长为伟大英雄的过程,堪称优秀之作。而其中兄弟、丈夫-妻子、父亲-儿子的情义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以对铁木真与赤术之可能性父子关系的处理为重要,从而大大强化了铁木真作为一个儿子、兄长、丈夫、父亲之与凡人相通的一面。而这一点则在史诗类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麦丽丝导演、冉平编剧)中有了更突出的表现,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类创作取向,在新时期“蒙古帝国叙事”中,相当普遍。可参见姚新勇:《文化民族主义视野下的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第三章 记忆与虚构:民族历史的重述,第五节蒙古帝国叙事”)。

冉平之成吉思汗改写的思路对《封神1》影响一眼可知,但问题是为什么过往的蒙古往事叙事获得了成功,而移用于《封神演义》的改编则适得其反呢?这应该与两者文化基底的差异相关。

蒙古族传统为游牧部落,部族血亲性关系比汉传统更重要,而且收养他人之子为自己儿子之习惯,也比汉文化来得更自然而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善战杀伐,有关蒙古和成吉思汗的历史、传说,也往往从正反两方面突出这一点。而冉平类蒙古往事的现代重述,弱化了蒙古传统叙事的蛮勇杀伐,突出了人性的亲情、性格的复杂,更借助辽阔的草原、忧伤的马头琴、悠长的蒙古长调的诗性基调,突出了大地、母亲、生命乃至生态之普遍性情怀。尽管它们仍然是“英雄史诗”,但却疏远了帝王英雄传奇霸业之意旨。

而在传统汉文化中,“君臣大义”与“父子伦常”,为儒家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体系之核心,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从整体历史来看,这套伦理体系的核心是皇权、父权,发挥着束缚、统治的作用,根本而言与现代公民意识相悖。不过在儒家原初学说中,“君臣大义”与“父子伦常”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内在紧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非纯粹自上而下的权力规范体系,也存在臣对君、子对父的反向性义务要求。孟子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原初儒家思想中的这些君轻民重的人本主义因素,虽随历史延展而日益退隐,但却也一直在大小文化传统中有所承传,《封神演义》之武王伐纣故事本身就包含此意。不仅如此,小说中也有一些相应的表述。譬如纣王欲强纳妲己,苏护问计于部下,众将齐曰:“‘君不正则投外国’,今主上轻贤重色,眼见昏乱,不若反出朝歌,自守一国,上可以保宗社,下可保一家。”可见君不仅可叛,且君臣关系也不等于且轻于血缘宗社家庭关系,而且在汉文化传统意识中,“质子”不过就是人质。但《封神1》有意加入并突出众质子与纣王的父子关系,尤其是以儿子姬发为中介,将君臣、父子关系,结构为更为紧密的双重父子关系(影片中其他几个“质子”,均有类似功能),从而在君臣权力关系中掺入更浓的父子人伦情义,使之成为推动整部影片的基本动力关系。

这样改编的结果,情节是变得更为紧凑,但在思想观念上,不仅没有突出儒家的民本思想,相反却恰恰强化了专制王权“父子关系”的隐喻性心理结构,为专制王权涂抹上了更具欺骗性的人伦色彩,“君臣大义”“父子伦常”这本来含有较多内在紧张一对关系,就被结构为“君臣大义-父子伦常”之双环扣,传统纲常伦理的专制束缚性更为强化。从而使得虽杂糅但却具反讽性的原作之民间戏说,变成了纯粹一本正经的帝王英雄史诗。

笔者看到《封神1》将被攻打的冀州城“民族化”为《权力的游戏》之凛冬城时,不禁莞尔,而当意识到被更紧地束缚于导演所谓的传统民族品格时,则更是唏嘘——《封神1》究竟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心理?

(注:作者为暨南大学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Lex专栏:瑞银是欧洲银行业最孤独的登山者

与其将目光投向欧洲其他国家,瑞银更希望缩小与摩根士丹利等美国竞争对手的差距。

美国大宗商品贸易商ADM全球裁员700人

面对全球贸易战的威胁,美国大宗商品贸易商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大力削减成本。

中国对美国征收关税回击特朗普

在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10%关税后,北京将目标对准能源和谷歌。

Palantir预测马斯克的政府削减成本将为其带来意外之财

首席执行官表示,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门将对数据分析集团“非常利好”。

欧盟推进执行人工智能法案,无视特朗普警告

布鲁塞尔将发布关于禁止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导方针,尽管美国总统威胁要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待遇进行报复。

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将出任挪威财政大臣

在北欧国家为可能的美欧贸易战做好准备之际,斯托尔滕贝格意外重返一线政治。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